教学队伍情况

发布时间:2012年01月05日 00:00 作者: 编辑: 审核: 来源:

教学队伍情况

3-1

人员

构成

(含外

聘教师)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石佑启

1969.11

教授

行政法学

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

张永华

1958.7

教授

行政法学

主讲教师

朱最新

1968.05

教授

行政法学

主讲教师

杨帆

1974.10

副教授

行政法学

刑事诉讼法

主讲教师

杨桦

1971.02

副教授

行政诉讼法

国家赔偿法

主讲教师

队伍结构:

本课程的教学队伍包括5名教师,以下是教师队伍的结构信息:

学历结构:

5位主讲教师都具有硕士学位,3人为法学博士学位,1人为在读博士,1人为硕士。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100%,其中已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60%。

职称结构:

教授3人,副教授3人, 高级职称教师占总数100%。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

年龄结构:

50岁以上的1人,占20%,35-45岁4人,占80%。

学缘结构:

教师学缘结构良好,本教学队伍中的教师都具有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南政法财经大学等知名大学的学习经历;部分教师多次赴境外或国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或者出国进修、学习。这种良好的学缘结构、开阔的学术视野为学科风格的相互融合奠定了基础。

师资配置情况:

师资配置合理,教师与学生比例约为1:40。长期以来各位教师在行政法课程教学和建设中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取得良好效果。教师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年龄结构为老中青三结合,以青年教师为主,其中50岁以上1人,35-45岁4人;职称结构为教授3人、副教授3人。教师学缘结构良好,本教学队伍中的教师都具有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南政法财经大学等知名大学的学习经历;部分教师多次赴境外或国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或者出国进修、学习。这种良好的学缘结构、开阔的学术视野为学科风格的相互融合奠定了基础。

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我们注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其个性的发展,在课程体系的调整、教材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内容的丰富化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还增加了实践教学与实务训练。同时将教学内容拓宽到经济、管理学、计算机等领域。本课程教学改革围绕以下方面展开,第一,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力求形成教师引导为主、学生主动参与的活泼学风,并且将平时讨论、课堂辩论、课堂外写作和期末课程考试结合起来;第二,走向社会化教学,一方面,发挥人文社科类综合性大学经、管、法等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优势,加强校内各学科的横向联系与合作,强化学生的背景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与校外,尤其是与司法机关及政府各部门的联系,第三,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除了继续运用观看教学录像外,还利用计算机进行网络教学,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案例教学、诊所式教学、双语教学等。第四,开出与本课程相配套的、有较高水平的辅助课,使本课程所需的知识面扩大。对于课程改革,一是开展案例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等,加强教学互动;二是强化教学的实践环节,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三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开展教学检查与评估,使各项制度真正落实到教学的各环节之中;四是建立案例库和各种题库,改革考试、考核方式;五是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原来以“教师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健全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制度,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我们先后主持了教育部法学人才培养现状调研,国家司法考试题库研究与建设--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科题库建设,法科学生法律援助实践与法学教育的改革等教研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教改成果,部分教改成果获得司法部以及省市司法行政机关的多次奖励。

青年教师培养:

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

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第一,青年教师上岗前进行敬业爱岗、教书育人的思想培训;第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有针对性地实行传、帮、带,如指导备课、组织预讲、跟班听课、集中评教等;第三,支持、鼓励中青年教师继续深造;第四,加强学术交流,积极参加全国以及省内行政法学会的各项活动。支持青年教师参加我校举办的各种与教学有关的培训。第五,鼓励中青年教师申报科研项目,提高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

培养青年教师的成效:第一,近年来共有1名青年老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人晋升为教授,2人晋升为副教授;第二,外出学习或参加教学和学术研讨会每年4人次;第三,承担各级教研课题4项;第四,发表教学和科研论文10余篇;第五,获各种成果奖10余项。

主讲教师——张永华

性别

出生年月

1958年7月

文化程度

硕士

职称

教授

所在院系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

研究领域

教育法与部门行政法研究

学术兼职

广东省法学会理事、广东省非学历教育学校设置委员会委员、广州市政府法制办咨询专家、广州市仲裁委员会第二届委员、广州市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联系电话

0203625701

E-mail

zhangyonghua@mail.gdufs.edu

教学、教研情况:

(1)2005年以来,先后担任了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民法学等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授课学生达1000人。

(2)每年指导毕业生论文将近10篇,且有学生获得优秀毕业生论文奖;

(3)指导学生调研活动多次,学生约50人。

(4)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的《行政法学》、《行政诉讼法学》和《宪法学》系列公法教材。

科研情况:

1、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学生权益保护的法律制度及救济途径研究》,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DFA010235,2005年7月,参与人。

(2)《街道(中心镇)委托执法问题研究》,广州市政府法制办,课题编号0401,主持人。

(3)《政府决策合法性论证制度研究》,广州市政府法制办,课题编号0501,主持人。

(4)《教育系统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省教育厅社科研究项目TRW06001,主持人。

2、近五年来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1)《和谐社会呼唤新型教师申诉制度》,载《人民教育》,2007年第12期;

(2)《以学生权利为本位 规范高校学生管理》,载《中国高等教育》,2004年第8期;

(3)《依法治校与构建和谐学校》,载《基础教育参考》,2005年第10期;

(4)《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创新的三大原则》,载《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第8期;

(5)《论中小学依法治校》,载《人民教育》,2005年第7期。

主讲教师——朱最新

性别

出生年月

1968年5月

文化程度

博士

职称

教授

所在院系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

研究领域

宪法与行政法

学术兼职

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理事、广东法学会理事、广东省宪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广州市人民政府法律咨询专家。

联系电话

02036207174

E-mail

Guangzhou8818@163.com

近5年讲授的主要课程:

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学时/周学生人数

行政法专业课3学时/周2007级4+0,93人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专业课4学时/周2006级法学专业105人

行政法、行政诉讼法专业课4学时/周2005级法学专业113人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专业课4学时/周2004级法学专业197人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专业课4学时/周2002级法学专业193人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1)指导硕士论文 1 篇;

(2)指导本科毕业论文 41篇;

(3)2007指导学生参加行政机关行政信息公开调查,约150人。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主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年度教学研究立项课题:法科学生法律援助实践与法学教育的改革,2007年结项。

教学研究论著

(1)《行政诉讼法学》,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同步辅导与案例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涉外行政法理论与实务》,合著,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宪法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国家赔偿法》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2005年广州法学会“广州市法律援助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二等奖。

学术研究课题

(1)广东省软科学研究项目(2007B070900105): “广东利用资本市场推动制度创新的政策和机制研究”,2007年9月,主持人;

(2)广州市人民政府法制课题(0801):行政备案制度管理研究,2008年6月-2008年11月,主持人;

(3)广东省软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9B070300117): “广东自主创新若干政策与法律问题研究”,2009年9月,主持人;

(4)广东省检察机关省级检察理论研究课题:建立阳光检务长效机制研究,2009年9月,主持人;

(5)2010年度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项目号:)“行政备案制度研究”,8万元,主持人

学术研究成果

(1)《论粤港澳经济一体化中的法制协调》,载《国际经贸探索》2008年第10期;

(2)《社会转型中的行政调处制度》,载《现代法学》2007年第4期;

(3)《行政委托监督机制创新的几点思考》,载《武汉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4)《社会转型中的行政调解制度》,载《行政法学研究》2006年第2期;

(5)《权利的迷思:法秩序中的信访制度》,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2期,(《高等学校学报学术文摘》2006年第3期转载)。

主讲教师——杨桦

性别

出生年月

1971年2月

文化程度

博士

职称

副教授

所在院系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

研究领域

行政诉讼法

学术兼职

湖北省行政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省行政法学研究会理事

联系电话

13711467157

E-mail

yanghua@mail.gdufs.edu.cn

近5年讲授的主要课程:

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学时/周学生人数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本科教学4学时/周5届,600

外国行政法本科教学2学时/周3届,150

行政复议法研究生教学2学时/周3届,90

宪法研究研究生教学2学时/周3届,90

外国行政法研究生教学2学时/周1届,28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1)2006年以来,共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38篇,指导研究生毕业论文3篇。

(2)各类社会实践调研实习报告26篇。

(3)指导、点评学生模拟法庭及大学生辩论赛3场;

(4)在实习基地(法院、检察院、司法局)带队指导学生实习2次,50余人;

(5)指导学生参与法律诊所和法律援助3次。

教学研究课题

(1)国家司法考试题库研究与建设--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科题库建设, 司法部项目,2007VI-II,参与人,2007.5-2008.12。

(2)涉外法律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改革,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改项目,参与人,2010.08—2011.08。

教学研究论著

(1)《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参编),(法学精品课程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同步辅导与案例集》(第2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宪法学》(第2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论司法考试与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载《改革·发展·创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1)2006年获湖北省法学会行政法学科研成果一等奖;

(2)2007年获湖北省法学会行政法学科研成果一等奖。

学术研究课题:

(1) 2005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依法行政和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经费6.5万元,课题号为:05BFX015,参与人。

(2)2006年主持司法部研究项目——《部门行政职权的集中行使及其制度安排》,经费4万元,课题号为:06SFB2019,参与人。

(3)2009年教育部项目——《我国大部制改革中的行政法问题研究》,经费7万元,项目批准号:09YJA820013,参与人。

(4)201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行政权力的合理配置与依法行政研究》,经费12万元,项目批准号:10BFX031,参与人。

(5)湖北省人民政府法治研究课题——《论电子政务与行政决策的优化》,经费0.5万元,项目批准号:HBZFFZYJ2009011,主持人。

学术研究成果

(1)《简论我国行政诉讼期间制度的缺陷及重构》,载《行政法学研究》2007年第1期。

(2)《试论对行政计划的行政法调控》,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3)《论电子政务与行政组织法的创新》,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4)《论电子政务与行政决策的优化》,载《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主讲教师——杨帆

性别

出生年月

1974年10月

文化程度

硕士

职称

副教授

所在院系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

研究领域

宪法、行政法

学术兼职

联系电话

02036261486

E-mail

yangfan2010@hotmail.com

近5年讲授的主要课程:

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学时/周学生人数

刑事诉讼法专业课3学时/周5届共550人

行政法专业课3学时/周2届共150人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1)、指导6次大型学生模拟法庭活动。

(2)、多次指导学生“三下乡”活动。

(3)、每年指导毕业生论文将近10篇,且有学生获得优秀毕业生论文奖

教学研究课题:

主持2009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学改革青年项目《革新本科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

教学研究论著

参编教材《宪法学》、《行政诉讼法》,发表教学改革论文《革新本科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多次获得学校教学评估优秀奖,并获得2006年广外“十大优秀青年教师”称号。

学术研究课题:

(1)、2009年主持校级课题《宪政视野下公检法关系的反思与研究》。

(2)、2010年主持广东省教育厅社科项目《广东省校园犯罪预防原因及预防机制研究》。

学术研究成果

(1)《论农民工权益司法救济机制的不足与完善》,载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2)《论法官的司法良知》,载于《理论观察》2008年第10期。

(3)《论个人社会资本对司法正义的影响》,载于《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4)《中国官员问责制亟须法制化与程序化》,载于《人大研究》2009年第1期。

(5)《多元化消费纠纷解决机制的建立与完善》,载于《亚太经济》2010年第5期。

(6)《体育运动伤害事故法律责任认定初探》,载于《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